你可能没想过,一天上几次厕所,竟然和你能不能长命百岁有关系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1)


一项发表在《NatureAging》杂志的研究追踪了超过3万名中老年人的排便习惯,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:每天排便1次的人,死亡风险最低,比那些三天一拉或一天三次的人,风险低了将近15%。

而那些经常三天不通一次大便的,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结肠癌的风险,几乎是“日排族”的两倍。

这不是迷信,也不是标题党,而是你身体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你:我可能出了问题。

我们总以为排便是件小事,可在医生眼里,它是肠道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也是人体代谢、免疫、神经、情绪的一面镜子。你每天蹲几次坑,怎么蹲、蹲多久、蹲出来什么颜色……都是“长寿密码”的一部分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2)


先说个你熟悉的画面:老王,隔壁那个爱钓鱼的退休大爷,身体倍儿棒,吃嘛嘛香,唯一的“毛病”就是——三天一拉,拉得满头汗

他总说“老了嘛,肠子慢点正常”。直到去年突发脑梗,住进了ICU,我们才知道,他的便秘不是“老了正常”,而是慢性炎症压着没爆。

长期便秘,不只是拉不出那么简单。

研究显示,每周排便少于3次的人,结肠癌风险增加48%,心梗风险增加23%。原因不是大便本身,而是它背后的“代谢废物滞留”机制。大便里含有大量胆汁酸、细菌毒素、代谢残渣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3)


如果每天不能及时排出,这些物质会被肠道反复吸收,诱发慢性低度炎症反应,破坏血管内皮,引起动脉硬化,久而久之,心脑血管系统“悄悄中招”。

你以为是肠子堵了,其实是“全身在发炎”。

更糟的是,便秘还会影响大脑。2023年《Gut》上的一项研究发现,排便频率少于每周3次的人,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显著升高。

科学家推测,这与“肠-脑轴”密切相关——肠-脑轴是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双向通讯系统,当肠道菌群紊乱、毒素堆积时,炎症信号会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,影响记忆、情绪甚至诱发老年痴呆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4)


说到这,可能有人要问:那是不是“拉得越多越好”?一天三次,是不是就更长寿?

这也是个大坑。

排得太频繁,也不是好事。

研究发现,每天排便超过2次的人,死亡风险反而上升了8%。这类人常常伴有肠道过敏性反应,如肠易激综合征、慢性腹泻、吸收障碍等问题。

大便太稀、次数太多,说明肠道蠕动过快,营养来不及吸收,免疫屏障也会变薄,容易引发贫血、电解质紊乱、低蛋白血症等慢性病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5)


还有一类人,表面上每天拉,但其实是“假通顺”。

像我的一位女病人,小李,33岁,天天早上定点去厕所,十分钟不出来不罢休。她自诩“排便规律”,可我们一查肠镜,肠道里竟然还有大量宿便残留,粪石都形成了。她所谓的“每天拉”,其实只是“前段通,后段堵”。

这类“表面规律型”便秘,往往是肠道蠕动乏力型,也就是大肠肌肉不够力,排不干净。时间久了,毒素堆积,气血两虚,脸色暗淡、口臭、易疲劳,整个人都像“被堵住了”。

说到这,你可能心里已经有点数了:一天排便1次,不多也不少,是最理想的频率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6)


但别误会,重点不是“一天一次”这个数字,而是“规律、顺畅、不费力”这几个指标。

什么样的排便状态,是“长寿型大便”?

第一,时间固定。每天差不多时间段自动想上厕所(通常是起床后或早餐后),说明肠道生物钟稳定

第二,排便顺畅。蹲下5分钟内能解决,不需使劲、不用看手机催产。说明肠道蠕动正常、腹压协调

第三,成型适中。大便呈软条状、不干不稀,颜色偏深黄或棕色,无明显异味。说明肠道菌群平衡、饮水正常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7)


第四,事后轻松。拉完不虚不累,不感觉“没拉干净”。说明肠道内容物排空良好,没有残留感

如果你每天排便次数在1次左右,且符合以上几个特征,恭喜你,肠道状态很可能在“长寿档位”。

如果不是,也别慌,关键看原因。

哪些人排便频率异常,要引起重视?

一类是“年龄型改变”。中老年人因肠道神经退化、激素水平下降、运动减少,容易出现动力型便秘。这类人如果伴随腹胀、体重下降、黑便等症状,一定要排查肿瘤或肠梗阻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8)


一类是“饮食型紊乱”。长期高蛋白、低纤维、高脂饮食,肠道蠕动变慢。特别是爱吃外卖、重口味、饮水少的年轻人,肠道菌群被油炸和加工食品“打烂”了,便秘、腹泻交替成了“常态”。

还有一类是“情绪型紊乱”。压力大、焦虑、熬夜、睡眠差,肠道也会“情绪失调”。这类人常见肠易激综合征,要不是一天拉三次,要不就是三天拉一次,跟生活节奏一样乱。

那该怎么办?不是让你猛灌泻药,也不是靠“清肠茶”走捷径。

我们给病人开方,首先看的不是“拉不拉得出”,而是“肠道生态系统”是不是健康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9)


肠道健康=菌群平衡+蠕动有节+粘膜完整+免疫和谐。

有几个在临床上验证很靠谱的调节建议:

1.早起一杯温水+5分钟腹部按摩

不是让你“冲马桶”,而是激活胃结肠反射——这是人体在清晨最容易启动排便的机制。顺时针轻揉腹部,让肠子“醒一醒”。

2.每天摄入20g以上膳食纤维

这不是靠几片生菜,而是要吃得“粗”。全谷物、魔芋粉、洋车前子壳、糙米、燕麦、秋葵,这些才是真正能“喂饱益生菌”的食物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10)


3.补菌不如养菌

很多人盲目吃益生菌,但不改变饮食习惯,等于“撒种不浇水”。肠道菌群更需要的是“底肥”——益生元。洋葱、大蒜、香蕉、菊粉、低聚果糖,这些才是菌群的“口粮”。

4.午后步行30分钟,胜过任何泻药

运动不是用来“减肥”,而是唤醒肠神经。尤其是饭后1小时内的轻缓步行,可以有效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便秘风险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11)


5.规律作息,是肠道的“定时器”

熬夜、暴饮暴食、三餐无序,会打乱肠道生理性激素分泌,让肠子“失去节奏感”。想要每天准点“拉”,得先让自己每天准点“睡”。

最后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:

长寿,不是靠吃保健品和打吊瓶,而是靠你每天安稳地“拉一次”。

那个你不在意的小动作,才是你“活得久、活得好”的底层逻辑。

就像我常对病人说的:你不主动排出去的,身体就会被迫留下来承担。

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?研究发现:寿命长的人,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(图12)


别再忽视那个每天早上和你打招呼的“老朋友”了,它既是垃圾清道夫,也是你能不能活到90岁的“内部监察员”。

参考文献:
[1]张晓蓉.便秘与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[J].中国实用医刊,2021,48(3):45-48.
[2]李春红.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微生态学杂志,2023,35(6):67-71.
[3]王建平.慢性便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[J].中华老年医学杂志,2022,41(4):382-385.

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