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时代,试图教育人的,很可能被人教育。

教育消费者月薪5000元不要吃巴奴火锅的杜仲兵已经道歉了,教育消费者没有努力工作李佳琦也道歉了,教育消费者的钟薛高的已经钟薛不高了,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会否百果不园?

近日,有网友吐槽百果园水果太贵,“月薪2万吃不起”“随便买买就百元没了”。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段回应“水果贵”质疑的视频,引发了巨大争议。余惠勇在视频中说,“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,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,我们想告知消费者,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。”

百果园教育消费者,还是消费者教育百果园?丨中听(图1)

(百果园官网截图)

这段居高临下的讲话,让网友感觉不爽。网友戏称:从出生开始,幼儿园被教育,小学被教育,中学被教育,大学被教育。终于出来工作了,去买个水果,以为自己是上帝,谁知还要被教育。

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,主打高品质水果,面向愿意为好水果掏钱的消费者。这种定位本身没毛病——市场需要多样化选择,有人爱路边摊的实惠,有人愿意为“高端”买单。百果园能从街边小店做到全国5000多家门店的行业龙头,证明它的确抓住了部分消费者的心。

但问题是,高价得配得上高品质。消费者不是傻子,愿意为“高端”掏钱,前提是得吃出区别,吃出价值。可现实呢?不少网友吐槽,百果园的水果“也就那样”,甚至“还没菜市场新鲜”。更有甚者,有媒体曾报道,百果园门店被曝将烂果做成高端果切高价卖。在黑猫投诉上,截至8月10日关于“百果园”的投诉近3000条。这些负面反馈,让百果园的“高品质”承诺显得底气不足。如果花了大价钱买的水果,口感和新鲜度还不如路边摊,“高端”二字名不符实,消费者自然不买账。

百果园教育消费者,还是消费者教育百果园?丨中听(图2)

百果园称在教育消费者,现实却是市场在教育百果园。百果园2024年财报显示:收入102.73亿元,同比下降9.8%;除所得税前亏损3.91亿元,相比上年同期3.81亿元的盈利,翻车得有点惨。更扎心的是,门店数量净减少近千家,只剩5127家。这不是简单的数字下滑,而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。

消费者为什么“跑路”?答案藏在吐槽里:价格高,品质却没跟上。百果园的高端定位,靠的是严格的品控标准和供应链管理,但规模扩张后,品控是否还能一如既往?从烂果切盘到食品安全投诉,种种迹象表明,百果园在快速扩张中可能疏忽了最核心的品质基石。

余惠勇在视频里说,商业有两种,一种利用消费者的无知,一种教育消费者成熟,百果园选择后者,要“告知消费者,最后由消费者选择”。这话听起来有情怀,但细品却透着一股高高在上的味道。网友的反应很直接:“你卖水果,我买水果,凭啥让我觉得吃不起是我的错?”

百果园教育消费者,还是消费者教育百果园?丨中听(图3)

(图源:百果园官方微博截图)

这届年轻消费者,独立、理性,最烦“爹味”说教。百果园的“教育论”踩了同样的雷。消费者愿意为高端买单,可不是为智商交税。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,知道什么是好水果,也知道自己的钱包是鼓还是瘪,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。在消费更趋理性的当下,消费者追求的是性价比,而非被企业灌输“高价等于高品质”的观念。

余惠勇说百果园“不会迎合消费者”,这话更像是自断后路。商业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,哪有不迎合用户的道理?高端定位也好,平价路线也罢,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。公开宣称不迎合消费者,无异于将自己置于用户需求的对立面。百果园不是奢侈品,水果更是大众消费品,脱离消费者需求去谈“教育”,注定会被市场教育。

百果园的困局,归根结底是忘了商业的根本:尊重消费者。消费者吐槽价格高、品质差,不是无理取闹,而是对产品体验的真实反馈。企业该做的,不是站在高处指点消费者“不懂行”,而是俯下身来,认真听听消费者的声音,检视自己的产品是否真做到了物有所值。

百果园教育消费者,还是消费者教育百果园?丨中听(图4)

余惠勇在视频里其实提到了一条正路:“继续优化成本,把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顾客。”这话说到点子上了。消费者不排斥高品质水果,但前提是价格得让人觉得值。优化供应链、提升品控、让消费者实实在在感受到“贵得有理”,才是百果园重回增长轨道的正解。与其教育消费者,不如先教育自己:品质是硬道理,服务是软实力。

在市场上,消费者不是待教育的“学生”,而是手握选择权的“考官”。在消费者眼里,品质和价格的平衡才是硬道理。百果园若想重塑信任,少点说教,多点自省,用实打实的品质和诚意回应消费者的期待,才是正道。否则,市场会用更冷的现实告诉企业:消费者从不缺教育,高高在上的企业才缺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