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话题#中介雇人看房砍价60万搞崩房东心态#冲上微博热搜。据报道,记者暗访发现,部分二手房中介为快速成交,雇人扮演买家,上演“双簧”给房东施压,更有中介老板借此月入超50万,引发广泛关注。

社交平台招募看房演员的帖子。图/澎湃新闻
中介的这套“压价戏码”,犹如房产市场里的一颗毒瘤,危害极大。中介嘴上说着“帮房东快速成交”,实则在制造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。他们让假买家反复压价,传递“市场冷清、无人问津”的假象。房东一次次被叫来重新议价,一次次看着“客户”拂袖而去,心态逐渐崩溃。最终,不是房子卖掉了,而是房东被耗垮了。这种手段,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,对卖家实施压迫。它损害的不只是价格,更是交易的公平性。房产交易本应基于真实供需,如今却成了心理博弈的角斗场。中介不靠专业服务赚钱,靠演戏赚钱,这行业还剩几分体面?
更荒诞的是,这种行为被包装成“预判心理价位”。中介辩称,让演员去谈,可以“看看买卖双方差距多大”。可真正的差距,不该在真实谈判中浮现吗?非要靠一场虚假的对白来模拟?中介的职责是提供市场数据、分析行情、协助谈判,如今却亲自下场编剧本、拉群演、导情绪。这不是专业,是越界。当中介从“服务员”变成“导演”,交易的天平早已倾斜。
报道中,链家工作人员直言雇人看房是为了完成“每天15组带看”的指标。这意味着,带看数量成了考核硬指标,而非成交质量。如果为了达标,员工不得不制造虚假需求,那这样的管理方式,本质上是把压力转嫁给市场。公司要数据,员工就造数据;公司要业绩,员工就演业绩。如此“高绩效文化”,正在催生一场系统性造假。它或许没有直接下令砍价,但它的考核机制,为这种行为提供了温床。一个号称“真房源、真服务”的企业,若纵容员工制造虚假带看,那它的“真”字招牌,早已名存实亡。
而“秒卖房”中介更是直接给记者布置砍价任务,指导如何对挂牌339万元的房屋报价280万元,砍价近60万元。中介坦言,他们老板月入超50万元。50万从哪来?报道说,一个月收50套房子,就能赚到。这意味着,平均每套房子的利润超万元。这钱是怎么赚的?无非是低价收房、高价转手,或者吃差价、收服务费。而这一切,都建立在压低房东预期的基础上。一刀砍下去,砍的是房东的腰包,割的是市场的信任。
普通人面对这种套路维权难。如何证明砍价的人是中介雇的?如何证明那场谈判是演的?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,受欺诈的合同可撤销,可卖家如何举证呢?中介不会签协议说“我雇人演戏骗你”,房东只能吃哑巴亏。市场透明度越低,信息越模糊,中介的操作空间就越大。最终,买家怕买贵,卖家怕卖低,双方都焦虑,只有中介笑到最后。
专家指出,雇演员压价这种行为已涉嫌民事欺诈和扰乱市场秩序。住建、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出手监管,对违规中介严惩不贷;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中介信用档案,将违规行为记录在案,并向社会公开,让不良中介无处遁形;要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,打破信息不对称。要求中介公开真实成交价、带看记录等信息,让买卖双方能够获取全面、准确的市场信息。
此外,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,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,加强对会员的培训和教育,提高中介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。对违规会员进行行业通报批评,取消会员资格,形成行业内部的有效约束。
中介的“压价戏码”是对市场规则的公然挑衅,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。唯有企业担起责任,有关部门积极作为,才能驱散市场阴霾,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轨道,让买卖双方在阳光下安心交易。